“歐盟這兩個指令對我國電子電氣行業的出口影響非常大,也給中國的電子電氣制造商制造了一個巨大的考驗”,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高處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斷言。
今年2月13日,歐盟公布了《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和《關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這兩個指令對電子電氣產品制造提出了更高的環保要求,限制電子電氣產品中有害物質的使用。
薄薄的兩紙公文帶給中國的電子電氣行業的卻是沉甸甸的危機。目前,商務部機電司、科技司、公平貿易局正抓緊研究應對方案。
“指令”波及2000多家企業270億美元出口額“這兩個指令對機電產品的沖擊巨大,對家電行業的影響是革命性的”,中國家電行業協會一位負責人坦言。
記者從商務部的相關資料中看到,《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規定:在10類產品中,交流電不超過1000V、直流電不超過1500V的設備,必須報廢。這10類產品是:大型家用器具,如冰箱、洗衣機、空調、微波爐等;小型家用器具,如吸塵器、熨斗、烤箱、吹風機、鐘表等;信息技術和遠程通訊設備,如家用電腦、傳真機、打印機、移動電話等;用戶設備,如電視機、錄像機、收音機等;照明設備,如熒光燈等;電氣和電子工具,如電鋸、縫紉機等;玩具、休閑和運動設備;醫用設備;監視和控制裝置;自動售貨機;幾乎囊括了電子電氣行業的方方面面。
這一指令除對報廢電子電氣設備的回收和處理做出特殊規定外,還規定回收費用由生產者或進口商承擔?!蛾P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規定:歐盟成員國要確保從2006年7月1日起,投放于市場的新電子和電氣設備不包含鉛、汞、鎘、六價鉻、聚溴二苯醚和聚溴聯苯等六種有害物質。
根據歐盟相關規定,《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適用于產品前有18個月的過渡期,因此該指令的真正生效日期應該是2004年8月13日以后,而《關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的強制執行期是2006年7月1日以后。
據海關統計,2002年我國輸歐機電產品金額為270億美元,占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17%。商務部有關人士指出,兩指令的實施將對我輸歐電子電氣產品的競爭力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影響有多廣、損失有多大還在具體評估當中”,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高處長的話中流露出憂慮。
瑞士SGS旗下的中國通標公司專門研究這兩個指令的技術經理林子浩指出,歐盟指令的影響面不僅限于電子電氣產品本身,還涉及到原材料、化工、包裝等上下游行業,對零部件企業以及從事貼牌生產的企業提出了新要求。與此同時,一些日本企業如索尼公司也適時推出了新的技術標準。去年,索尼公司在“SS-00259技術標準”中,對“印刷電器板所含鉛以及鉛化合物”等7種物質實施“即時禁用”,將出口產品化學污染的壓力轉嫁到出口制造商頭上。
據統計,國內對歐盟出口機電產品的企業就有2000家之多,再加上生產企業的零部件供應商,被波及的企業至少上萬家。
是壁壘也是趨勢
歐盟兩個指令出臺后,有媒體稱其為“歐盟制造的又一個技術壁壘”。因為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指令的要求確實超出了國內現有的技術水平。
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專業人士指出,《關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中的一些要求,對于中國企業來說難度相當大。比如,聚溴二苯醚是在電器開關的節點上大量使用一種阻燃劑,現在幾乎沒有可以替代的產品。林子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指出,在某些電器元件中,只有使用鉛才能達到技術標準,才能保證電器的性能良好,目前很難找到替代品。
商務部專業人士稱,這些涉及到電器原材料的技術要求很強的研發能力。雖然歐盟這兩個指令對其自身有同樣的約束力,但歐盟肯定是“有備而來”。
高處長表示:“這兩個指令中的規定是一個趨勢,對于環保是很有意義的。”他說,中國的垃圾通常采用填埋的處理方式,而電子產品中所含的重金屬會下沉,若干年以后,這些下沉的重金屬會污染地下水,而地下水被污染是難以治理的。歐盟兩個指令中,關于電子電氣產品回收的規定,以及禁止使用有害物質的規定,對環保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中國企業應該盡快跟上這個趨勢。
專家指出,歐盟的指令可以推動新技術的運用和推廣。以電視機為例,等離子、液晶電視等高端產品普及就是對新技術、新材料運用的一種反映。對于更多的機電企業來說,誰先在產品中使用新材料,研制出替代品,誰就在市場上占了先機。
政府熱情,企業冷淡,專家認為應抓大放小
“等這段‘非典’風波過去后,我打算到企業中去,到企業的上游廠商中去做調研,針對歐盟這兩個指令考查中國企業的情況”,高處長表示。“商務部對這兩個指令非常重視,幾個司局的業務都涉及這個問題,但這不是一個部委或是幾個企業能夠解決的問題”,商務部公平貿易局相關人士認為。事實上,歐盟兩個指令出臺后,有關政府部門都高度重視,商務部機電司、科技司、公平貿易局正在加緊研討應對方案。
與政府部門的重視不同,國內企業的反映相對冷淡。據公平貿易局相關人士透露,公平貿易局曾就歐盟這兩個指令召集企業開會,到會的10家企業中沒有一家是國內知名的電器企業。企業普遍認為,新材料的運用和新技術的革新不是一個企業能做成的。況且,離真正強制執行還有幾年,企業還沒有意識到危機的到來。記者打電話到一些知名的電器企業,大多數企業都對這兩個指令一無所知。
林子浩以其在認證機構工作的經驗指出,政府應抓住國內大型的供應商和制造商來帶動整個電子電氣行業對歐盟新指令的重視。當海爾、長虹、TCL等大企業行動起來的時候,其供應商或一些中小企業也會對這個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

關于我們 | 產品中心 | 聯系我們 | 后臺管理
頁面版權所有:長沙眾互通電氣設備有限公司 湘ICP備06000686號